(1)20世紀以后教育的新特點
第一,教育的終身化。終身教育是適應科學知識的加速增長和人的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要求,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,它的本質在于,現(xiàn)代人的一生應該是終身學習、終身發(fā)展的一生。
第二,教育的全民化。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須面向所有的人,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,且必須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。
第三,教育的民主化。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讓所有人都受到同樣的教育,包括教育起點的機會均等,教育過程中享受教育資源的機會均等,甚至包括教育結果的均等,這就意味著對處于社會不利地位的學生予以特別照顧。另一方面,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,包括教育自主權的擴大,根據(jù)社會要求設置課程、編寫教材的靈活性,價值觀念的多樣性等。
第四,教育的多元化。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。具體表現(xiàn)為培養(yǎng)目標的多元化、辦學形式的多元化、管理模式的多元化、教學內容的多元化、評價標準的多元化等。
第五,教育技術的現(xiàn)代化。教育技術的現(xiàn)代化是指現(xiàn)代科學技術(包括工藝、設備、程序、手段等)在教育上的運用,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、教育觀念的變化。
(2)現(xiàn)代教育發(fā)展趨勢
現(xiàn)代教育特別是二戰(zhàn)以后的教育制度,呈現(xiàn)出一些共同的發(fā)展趨勢:
第一,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。
第二,強化普及義務教育、延長義務教育年限。
第三,普通教育與職業(yè)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(fā)展。
第四,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。
第五,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。
第六,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。
四、國內外著名教育思想
(一)中國古代的教育思想
1.孔子
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,以他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教育的發(fā)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。
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論記載《論語》一書中有充分的反映。從探討人的本性人手,孔子認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,個性的差異主要是后天形成的(‘‘性相近也,習相遠也”),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,主張“有教無類”,希望把人培養(yǎng)成“賢人”和“君子”,因此大力創(chuàng)辦私學,培養(yǎng)了大批人才?鬃拥膶W說以“仁”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,并且把“仁”的思想歸結到服從周禮上(“克己復禮為仁”),主張“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,非禮勿言,非禮勿動”,強調忠孝和仁愛。
孔子繼承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(tǒng),教學綱題是“博學于文,約之以禮”。基本科目是譴、書、禮、樂、易、春秋。其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是承認先天差異,但更強調“學而知之”,重視因材施教。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啟發(fā)誘導?鬃诱f,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(fā)”。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(tài),使教學的內容與方法適合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準備條件,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欲?鬃雍軓娬{學習與思考相結合.他說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”,并強調學習與行動相結合,要求學以致用.把知識運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實踐中去。
2.孟子
在哲學上,孟子提出“性善論”,認為人性本善,這是研究孟子教育作用論的基本出發(fā)點。主要論點有:其一.孟子認為人性是人所獨具的特性;其二,孟子認為人性是先天固有的,人有不學而能的“良能”和不慮而知的“良知”:其三.孟子所說人性善,并不是說人性中具有純粹的完全的道德,只是說人性中具有“善端”,即善的因素或萌芽。這就說明了教育的必要性。從教育可能性角度上說,孟子認為凡是人類都具有先天的德性.如同有口便能嘗味、有耳便能聽音、有目便能觀色一樣,有心便能識理義。因此,人人平等,“堯舜與人同耳”(《離婁下》)。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,肯于學習,就可以成為圣人,“人皆可以為堯舜”(《告子下》)。這就論證了人人都可接受教育、都有培養(yǎng)成為圣賢的可能性。人只要按照自然的天性施以良好的教育,如同給莊稼以陽光雨露,都能發(fā)展得很好。孟子這種思想與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有相似之處。既然趨向于善是人之本性,而善又是存在于內心的,故他們必然把強調內省的道德自覺,當做教育思想的重心。但兩人也有不同,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以認識論和形式邏輯為基礎,側重于善的定義:而孟子的教育思想卻強調以宗法關系的感情紐帶為基礎,側重于善的內容——仁、義、禮、智.這種不同又體現(xiàn)了東西方教育思想的不同特征。
3.荀子
從人性論出發(fā),荀子提出了教育作用論。即“化性起偽”。荀子說:“凡所貴堯、禹君子者,能化性,能起偽,偽起而生禮義,然則圣人之于禮義積偽也!比魏稳说牡赖掠^念,皆非本性固有,而是“積偽”的結果,也就是由“性”向“偽”轉化的結果。在這個意義上,荀子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意義,只要肯學習,接受教育.還有什么能夠阻止人改變自己呢?可見.教育對人的成長起著“化性起偽”的作用,任何人只要肯努力.經過長期的教育.就可以改變人的本性。
荀子的性惡論。實際上就是教育哲學,在理論思維上有其進步意義.但也存在著缺陷與錯誤。他否認了道德先驗論,肯定了人是后天環(huán)境與教育的產物。具有相互的唯物主義因素,但是,他又過分高估教育的力量.并且主張教育必須由圣人與圣王來主持,而圣人是如何“化性起偽”的,則未能說明,這就陷入了一種理論困境與自相矛盾。
4.道家
道家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由于它主張“棄圣絕智”、“棄仁絕義”,長期不為教育理論所注意。其實道家的許多教育思想也是很值得研究的。根據(jù)“道法自然”的哲學,道家主張回歸自然、“復歸”人的自然本性,一切任其自然,便是最好的教育。
5.墨翟
先秦時期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與儒家并稱顯學。由于政治思想和社會觀念的不同,墨家與儒家的教育主張也有所不同。墨翟以“兼愛”和“非攻”為教,同時注重文史知識的掌握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(yǎng),還注重實用技術的傳習。對于獲得知識的理解,墨家認為,主要有“親知”、“聞知”和“說知”三種途徑,前兩種都不夠全面和可靠.認為必須重視說知,依靠推理的方法來追求理性知識。
6.《學記》
戰(zhàn)國后期,中國出現(xiàn)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獻《學記》,從正反兩方面總結了儒家的教育理論和經驗,系統(tǒng)闡發(fā)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、學校制度、教育目的、教學原則、教師的地位和作用、師生關系等,尤其以教學原則的總結最突出。《學記》提出“建國君民,教學為先”,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:設計了從基層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體制,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考試制度;要求“時教必有正業(yè),退息必有居學”,即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,臧息相輔;提出了教學相長的辯證關系和師嚴然后道尊的教師觀。在教學方面,《學記》反對死記硬背,主張啟發(fā)式教學,“君子之教,喻也;道而弗牽,強而弗抑,開而弗達”,主張開導學生,但不要牽著學生走;對學生提出比較高的要求。但不要使學生灰心;指出解決問題的途徑,但不提供現(xiàn)成的答案。《學記》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心理發(fā)展特點,“學不躐等”,即學習要由易到難,循序漸進,不能越級而進。這些原則和方法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認識水平。
(二)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
在西方。要追溯教育學的思想來源.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、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。